5月19日上午,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,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會長,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會長蒲國良教授做客77779193永利集團,為全院師生做了“漫話《烏托邦》”的學術報告。蒲教授從《烏托邦》的文本研究,《烏托邦》的作者等角度,并且基于史實,聯(lián)系現(xiàn)實的中國夢,為大家做了精彩的報告。
蒲教授指出,對于《烏托邦》的作者莫爾的研究,首先需要解釋清楚為什么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,因為那時候可以說還沒有資本主義,怎么說他批判了資本主義呢?蒲教授進一步分析到,莫爾首先是一個人文主義者,是市民階級的代言人,也就是資產(chǎn)階級的先驅的代言人,而《烏托邦》只是無意中成為了無產(chǎn)階級的先驅的代言人。從而蒲教授進一步揭示到,《烏托邦》是從傳統(tǒng)農(nóng)業(yè)社會轉型的過程中,批判了歐洲的現(xiàn)實,捍衛(wèi)了天主教的體制,體現(xiàn)的是在當時文藝復興、地理大發(fā)現(xiàn)、社會大轉型的過程中,思想家對社會發(fā)展變化的態(tài)度。而馬基雅維利的《君主論》和《烏托邦》一樣,正是代表了社會大轉型下的兩個極端:現(xiàn)實主義和理想主義。而《烏托邦》本身也有兩層含義,其一是沒有的地方,這是一種空想;其二是福地樂土,這是一種理想。那么烏托邦或許是人類愚蠢的頂點,或許是人類智慧的頂峰。而書中的主人公的名字也具有智者和傻瓜的雙重含義。這和托馬斯?莫爾的名字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在書中,這樣的地方還很多,比方河的名字是沒水,總督的名字是沒有臣民。這種寫作方式也為所有后來的社會主義者所繼承。這啟示我們,在社會轉型期,我們究竟應該何去何從,是完全摧毀之前的,但是重建可能又建不起來,還是保留部分好的。1848年,正是歐洲社會問題達到極點的爆炸期,是歐洲發(fā)展的轉型期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研究1848年革命。
蒲教授的學術報告重節(jié)點、有方法論,也重角度,重史實,重思辯。為全體77779193永利集團的師生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,也正啟示著我們“不忘本來,吸收外來,面向未來”。